海思招聘(華為海思定下人才標準)
華為海思的成長
對于華為而言,最基礎的不是智能手機和5G通訊等核心業務,而是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公司。因為海思自誕生以來,便一直承擔著為華為研發各種芯片的重任,例如人們熟知的麒麟、鯤鵬系列處理器,都是出自于海思之手,它在華為的體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。
大家都知道,由于美國規則的影響,導致海思的芯片供應鏈直到現在還沒有恢復過來,這直接讓華為手機和5G陷入了發展停滯的狀態??梢哉f,只要海思能夠成功擺脫美國的封鎖,華為就可以重獲新生,各方面的業務也會重新回到正軌。
但可惜的是,海思本質上只是一家芯片設計公司,并不具備生產的能力,要想徹底走出美國的規則,必須在芯片制造領域站穩腳跟。為此,海思不得不走上一條轉型之路,雖然這條路上布滿荊棘,但是海思絕對不會放棄,它始終在為華為的崛起而拼搏。
就像之前余承東所說的那樣,海思最遺憾的就是只做了芯片設計,現在它終于有機會去親自彌補這個遺憾了。而華為內部也表明了堅決支持海思的態度,前段時間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公開表示,就算是無法帶來任何盈利,華為也不會停止對海思的投入。
要知道,華為最近這幾年每年的研發資金,都超過了千億人民幣,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在了海思的芯片研發工作上。如今華為的營收和利潤都遭受了一些損失,但是研發投入卻不會變,在這么多資金的支持下,海思一定不會讓華為和廣大國人失望!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光有資金還不夠,海思必須要招收到足夠多的人才,只有這樣才能慢慢攻克困擾華為芯片的難題,比如說制造工藝以及光刻機等等。為此,海思展開了新一輪的人才招募計劃,其中有些要求和條件,引起了人們的熱議。
定下人才標準:只招中國籍
就拿華為海思2022屆應屆生招聘方案來說,其涵蓋了多個崗位,包括硬件、軟件、芯片等各個領域,但是有一點卻非常耐人尋味,那就是招聘對象必須為中國籍。換而言之,華為海思定下人才標準:只招中國籍!
這究竟是為什么呢?難道說在華為眼里,不同國籍的人才存在某種區別嗎?其實不然,華為海思之所以定下這個標準,只是為了國內整體的芯片產業著想,中國籍的人才和外國籍的人才,本身是沒有區別的,但是他們在為國產芯片努力奮斗時,卻有一定的差異性。
正所謂科學無國界,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籍之分的,外國籍的人才,海思就算花大價錢引入,最終也有可能不屬于國內。而且在半導體行業,中國籍的人才本身就非常有優勢,根本不需要從國外引入。
據了解,目前芯片領域排名前幾的專家,基本上都是中國人,但他們大多都加入了美國籍。這其中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,在前幾十年,美國的芯片產業環境,確實要比國內好很多;然而今時不同往日,隨著國內的全面布局,國產芯片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狀態。
在這種局面下,華為海思自然會更加注重本土化人才培養,就像其創始人任正非所說的那樣,要讓自家的雞,回自己的窩下蛋,不能白白便宜了別人。因此,海思制定的人才標準是非常合理的,只要讓國內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升上去了,國產芯片何愁不能崛起?
寫在最后
總而言之,華為海思是國產半導體公司的出色代表,雖然它遭到了美國的無理針對,但是現在依然能保持平穩的發展,單是這份實力,就值得所有國人認可。相信接下來海思一定會招收到足夠多的人才,進而突破美國規則,重新踏上崛起之路!
對此,你們怎么看呢?歡迎留言和轉發。